首页 资讯 正文

抗联的队伍就是不一样!

体育正文 29 0

抗联的队伍就是不一样!

抗联的队伍就是不一样!

口口相传的军民故事一直在瓦尔喀什寨村流传(liúchuán)。 壁画《给(gěi)杨司令送牛》。 本溪桓仁,夕阳将瓦尔(wǎěr)喀什寨染成金色。 村史馆前,老人正给孩子们讲述:“那年冬天,一支穿着杂色衣服的队伍进村,带头的高个子说:‘我们要在这儿歇一歇,吃饭给你们钱’。我奶奶(nǎinǎi)惊呆了(le)——那个(nàgè)兵荒马乱的年头,还有这样的部队?” 那是一九三四年,杨靖宇将军率领东北(dōngběi)抗联第一军,初到桓仁。 瓦尔喀什寨地处本溪桓仁(huánrén)与抚顺新宾交界处,这片土地(tǔdì)曾是抗联一军一师在辽宁浴血奋战的重要区域。怀着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感,村党支部书记李春河带领乡亲们建起了村史馆,保护抗联遗址,让(ràng)这段历史得以永续(yǒngxù)流传。 村史馆外,围墙上一组生动的(de)壁画,无声(wúshēng)诉说着当年的军民鱼水情: 风雪中,衣衫褴褛的抗联战士艰难(jiānnán)行军;油灯下,妇女们神情专注地赶制冬衣。走进馆内,一件件(yījiànjiàn)旧物承载着沉甸甸的情感:老中医冒着风险捐给药队(yàoduì)的药箱,布满补丁却针脚细密的行军被……它们无声地记录着村民对抗联战士的牵挂与守护。 这份深情,正如杨靖宇将军所言——抗联与百姓,是“灯芯与灯油”的关系。 在(zài)这个(zhègè)小山村里,这个比喻得到了最真切的诠释。 1934年(nián),杨靖宇率部来到桓仁建立根据地,“灯芯与灯油”的理念(lǐniàn)在此生根发芽。“杨司令的队伍就是(jiùshì)不一样”,村里老人至今仍这样评价。 李春河转述着祖辈(zǔbèi)的记忆:战士们右臂统一佩戴“东北人民革命军独立师”红袖标,纪律严明到(dào)令人惊讶——不拿群众一针一线,借物必还,还主动帮(bāng)老乡挑水、扫院、劈柴。百姓则以真心相报:省下口粮冒险(màoxiǎn)送往密营的乡亲,为抗联采药险些坠崖的老猎户……这些口口相传的故事,早已融入瓦尔喀什寨的血脉(xuèmài),成为最珍贵的精神财富。 在东北抗联与人民血肉相连的岁月里,“植根于民为人民”绝非空话,而是将士们用生命恪守的铁律。“饿不(bù)与民争(mínzhēng)食,冻不与民争衣,战不与民留难”——他们用行动(xíngdòng)诠释着初心。 丹东地方志专家黄文科讲述了一段往事:两名新入伍的(de)山林队(duì)士兵偷拿了群众的鸡鸭。被抗联领导发现后,不仅责令归还,更要以军法论处。最终在当地群众苦苦求情下,才改为当众赔礼道歉。在抚顺,同样流传(liúchuán)着(zhe)这样的故事(gùshì):一支抗联队伍在杨家店宿营,看到农民衣不蔽体,战士们纷纷脱下自己(zìjǐ)的棉袄相赠。农民韩家珍动情回忆:“那时候,抗联战士比亲哥还亲哪!” 抗联将士为百姓的生死存亡而战,人民自然(zìrán)也将抗联战士的冷暖安危(ānwēi)放在心上。 1933年后(hòu),日军推行残酷的“集家归屯”,妄图切断抗联与(yǔ)群众的纽带,但英勇的东北人民从未屈服。 桓仁退休干部高崇对当地抗联(kànglián)历史有深入研究,他(tā)说:“群众常在深夜冒死将粮食、衣物、盐(yán)等物资送进密营,或埋在雪地里留给抗联。”1939年初春,一位本溪老人(lǎorén)背着黄豆,冒雪进山寻找杨靖宇部队,最终冻僵在途中。临终前,他在树上刻下“送给(sònggěi)抗联吃”的(de)遗言。杨靖宇含泪安葬了老人,并在树上刻下:“这里埋着一位不屈的老人”。 史料记载,千余名群众为支援抗联而献出宝贵(bǎoguì)的生命: 丹东大(dà)四平镇东小堡(dōngxiǎobǎo)村农民黄作舟,曾给抗联一军购买过食品,为此惨遭伪警察杀害; 抚顺新宾白家村村民孙庆山留抗联战士进家吃饭(chīfàn),被伪警发现惨遭(cǎnzāo)毒刑; 本溪黄木厂村农民陈广学、张守廷、杨志清、纪永茂(jìyǒngmào)等,经常给抗联一军办事,被伪警察发现(fāxiàn),陈广学、张守廷被日军杀害…… 这些(zhèxiē)用(yòng)鲜血写就的名字,是东北人民与抗联将士生死与共的永恒见证。 在东北抗联艰苦卓绝(jiānkǔzhuójué)的抗战史上,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:一些明明可以取胜的战斗,他们却选择了(le)放弃。 这背后,是怎样的考量(kǎoliáng)? 一次,杨靖宇率部在辽宁兴京红庙子活动。因汉奸告密,敌人急调周围数百骑兵包围过来。这时,衡量双方兵力,抗联部队一定能取得胜利。此时有些战士已经摩拳擦掌,迫不及待了。但杨靖宇沉思片刻后,斩钉截铁(zhǎndīngjiétiě)地说:“不打!”见(jiàn)战士们困惑不解,他解释道:“不是怕他们,也不是人少(rénshǎo)。不打,是因为打完了当地(dāngdì)老百姓要遭殃。你想,日本鬼子能不拿老百姓出气吗……我们可(kě)不能连累(liánlěi)老百姓呀(ya)!”这番话(zhèfānhuà)说得战士们心头一震。队伍悄然转移后,当地百姓得知缘由,无不感动。 这是(zhèshì)杨靖宇制定的“四不打”原则:不能(bùnéng)把日军打疼的战斗(zhàndòu)不打,地形地势不占优势的战斗不打,没有战利品的战斗不打,还有一条很重要,对当地群众有伤害的战斗不打。 这条铁律,成为(chéngwéi)抗联区别于其他武装的鲜明标志。 正是这样的(de)为民情怀,赢得了东北人民的衷心拥护。在(zài)抗联活动的地区,群众踊跃参军—— 本溪苇子峪乡阳沟王洪文家,父子兄弟三人参军,被当地称为“革命(gémìng)家庭”,其中两人英勇牺牲(xīshēng); 本溪桓仁海青伙洛隋(suí)相生家祖孙三代人都参加了抗联; 丹东凤城邓义有兄弟六人(liùrén)参加抗联; 到1935年年底,东北抗日武装已发展出七大游击区,抗日烽火燃遍黑吉辽60余县。在这片血色沃土上,抗联将士(jiàngshì)与老百姓就像杨靖宇说的那样——“游击队是(shì)灯芯,群众是灯油(dēngyóu)”,共同照亮了东北抗战(kàngzhàn)的漫漫长夜。 (辽宁日报记者(jìzhě) 张颖)
抗联的队伍就是不一样!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